Thursday, October 30, 2008

你有穿上这美丽的衣裳吗?

我在学习语文和掌握语文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过去如此,现在也一样。最近上了大学,语文无论在文字的流畅和表达的流利,再次成了我的头痛泉源。

我家用华语沟通,小学读华小,中学选择独中,过后屁股痒去念国中,只为了要挣破头进入国立大学,考验考验自己的能耐。我是广东人,家母是客家人,我还勉强说得上半桶水的广东话和客家话。

我语文的熏陶,一直都围绕在母语,过去都认为国文和英文够吃就好。也因为这种心态,让我觉得很悲哀。我们华文不比中国人好国文不比马来人佳英文不比外国人棒。我们对于这三种语文的学习,都流于表面,蜻蜓点水,稍微深奥一点,就会抓破头脑了。

华文,大家都不爱念文言文,都是一些之乎者也。名句精华也没几句朗朗上口,成语故事也不怎么懂典故,更别说要把黄帝尧舜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倒背如流了。

国文,语法的运用其实最为简单,不过单字的多元化就很考阅读功力了。平时要说上几句peribahasa似乎有点夸张,谈起pantun和sajak也没多少人会欣赏,komponen sastera也拿了不少中学生的命。

英文,贵为国际语言,在马来西亚本土化成为Manglish了。grammar错了再错,vocabulary用来用去那几个字,literature的文法转来转去搞得团团转,讲起来加几个啊噢嘛咩叻收尾。

马来西亚的教育制度有几个较为普遍的选择;
一,送去华小和独中/华中,成品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民族先锋,其他语言的表达支支吾吾。
二,送去华小和国中/英校,马来文操几句,华文字写几个,大不了不考华文,免得不及格。
三,送去国小和国中/英校,俗称的香蕉人,英文和国文感觉起来比较厉害,说起来绑绑声。

在这种体制的下,有多少个马来西亚人深知:我们充其量被“掌握多种语言”优势的光鲜亮丽外表包装着,却只是虚有其表,多头不到岸?我相信不只是华社,印裔社群也面对这个隐忧。

虽然说语文的学习更多时候是靠个人的努力,也因为家庭成长背景而影响,但我希望教育部能助我们一把,事半功倍,制定长远有效的政策,而不是草草了事,数理英语化就把问题解决。我们要的不只是一种语言的表面学习和匍匐进步,而是三种语言真正达到“精通”的境界。我知道这样有点贪心和艰难,但宁愿抱着一份期待,也不要放弃这个想法。

我不知道什么语文最吃香,我只知道再这样下去,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最吃亏。
请不要让我们念了12年的书,才赫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

Monday, October 27, 2008

华人乡团的生存空间

今天出席了某会馆的周年庆,有感而发。找了找资料,看到马来西亚华团共有9000个的数字时,就好像知道308国阵马华输了芙蓉国会议席的表情,嘴巴还是张得那么大,脑海充满问号和无奈。9000个里有多少个是重复的?冻结了的?挂名的?搞家族“生意”的?打麻将的天堂?

我不禁要问,到底大家都在做什么和为了什么而做?从过去的宗乡联谊到现在,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青黄问题解决了吗?到底还剩下多少生存空间?当然,这问题主要抛向宗乡组织,血源性和青年组织日后有机会再聊。

联谊的目的只围绕在长辈们,而且已逐渐模糊。大家唱唱卡拉OK、打打麻将、评评国家大事、搞搞周年庆;年轻朋友对会馆基本没什么归属感,除了榜上有名时拿拿奖励金当零用钱,会书法的偶尔挥毫,再不然跟父母去凑凑热闹。

翻看地方版,锁定乡团的记者招待会、会员大会和文告外,新年大团拜、元宵晚会、挥春比赛、绘画比赛、粽子制作比赛、家乡美食品尝会、灯笼大游行、超渡会、乐龄新秀宿将冠军歌唱比赛的新闻映入眼帘。我在想,二三十年后,还有人坚持在办这些活动吗?然后这些人会是谁呢?

活动的泛滥性和为了办而办的素质问题始终笼罩乡团,办活动最关心拿了多少拨款、请到哪些大粒的开闭幕、报章刊登的版位大不大、拍照有没有站在最佳位置、司仪有没有念少自己名字、捐款的名字有没有登到很明显,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能抽到多少油水?

说到这里,该声明立场。这些活动需要办,也应该办。但缺少创意和活力下,光讲“乡情”已经不能满足年轻的一代,所谓的薪火相传和组织年轻化也只能流于口号。相信青少年也受不了uncle在搞青年团、妇女组aunty歇斯底里高唱痴痴缠、一个又一个的念稿机器。要吸纳新血,和马华要招收年轻党员一样,虽说障碍重重,却刻不容缓。

其实,我更不愿意和不赞成看到乡团组织一一变相成为政治领袖的政治跳板、筹码、平台,把乡团玩弄于手掌当中。希望马华在重新讨回华人选票的同时,关注乡团发展,连成一线,重新为大马华人定位,更期许乡团能冲出华社的框架,让大马多元文化结合不只是炫耀的彩妆罢了。

如果办个乡团常识赛,考个七大乡团有哪些,我看连“马华公会”都有人当成是答案。年轻人,不要一句没兴趣和上厕所都不得空就推卸责任。套用肯尼迪的格言,不要问乡团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乡团做什么?

大马华人乡团:探源植根,立足大马,放远世界;谈何容易?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维基百科摘录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是指马来西亚华人民间所组成的非政府组织,简称为华团。华团并不直接参于政治活动;但作为华人社群的代表,华团往往会在重大的相关课题上“试图”影响政府的决策。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南方省份的人民远赴南洋谋生,基于当时人们的封建社会思想,对于地方以及血缘的凝聚力,促使当时的人民结集成同乡会馆宗亲会馆。而后到来的人民为了得到人脉与经济上的方便,纷纷加入会馆寻求协助与庇护,同时会馆亦给予会员经济、住宿和谋生技能上的援助,社团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自18世纪以来,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华人社群认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凝聚华人民间力量的重要工具,三者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华社三大资产或华社三大臂膀。

经过时代的演变,华人在经济和教育上都有了显著的成长,逐衍生出了工商会、校友会、公益组织和宗教团体等不同类型的组织。现今选择加入社团的会员不再是以求谋生为目的,更多的是希望能在文化、乡谊、商业之间得到进一步的联系。

华团的数目虽然有近9000个,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6个主要的系统:

1.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
华总是一个综合性的组织,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主要的成员包括来自马来西亚13州的中华大会堂或华团联合会;

2. 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商联会)
商联会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工商业领域,主要的成员包括各地区的中华工商总会;

3.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及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董总和教总合称为董教总 ,主要的活动范围则是在教育领域,成员包括各地区的华校董事联合会及华校教师公会;

4. 宗乡组织联合会
包括各地区的地缘性组织联合会及血缘性组织联合会;

5. 学缘性组织联合会
包括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及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等;

6. 全国性文化、青年、宗教等组织
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佛青)、马来西亚青年运动(青运)、马来西亚青年团结运动(青团运)、华人同乡会馆联合会青年团(乡联青)、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佛总)、马来西亚道教总会(道总)等。

此外,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包括广联会、潮联会、广西总会、三江总会、福联会、海南联会和客联会。

华团对华人社群的建设包括
(一)代表民间与政府对话
(二)支持华文教育
(三)推广华文事业
(四)举办社会公益活动。

华团的困局包括
(一)缺乏互动与合作以及内部纷争不断
(二)少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
(三)协商机制的成效受质疑
(四)领导层老化以及对年轻一辈缺乏吸引力

Wednesday, October 1, 2008

以马来族群为榜样?

马来人和华人谁比较谦虚? 我认为是前者
至少马来人比华人更愿意认错 道歉 懂得包容他人

就拿开斋节为例吧 Maaf zahir dan batin 是少不了的
他们总是在节日的这一天 无论对象是谁 都说这番话
希望自己过去有得罪或让人不悦的言行举止得以被谅解

Bila ada kata terselip dusta, ada sikap membekas lara &
langkah menoreh luka, semoga masih ada maaf tersisa.

Bahagia terasa bila segala khilaf & salah dapat saling dimaafkan,
sbgi syukur sambut IDUL FITRI walau jemari tak kuasa menjabat,
kata menjadi jembatan"mohon maaf lahir batin"

Utk lisan yg tak terjaga, janji yg tak terpenuhi,
hati yg kerap berprasangka,
dgn penuh keikhlasan mohon maaf lahir batin

甚至在办活动 检讨时 他们总会不吝啬地说
Jika ada pertuturan dan tingkahlaku yg tdk menyenangkan hati,
saya mohon maaf dan akan memberi yg terbaik pd masa akan dtg.

而且是发自内心地说出来 一点也不矫揉造作

华人呢 要他说声对不起 好像要他的命这样
而且说出来 别人内心一定会想 假到死 少来了

道歉 就如认输 盖自己一巴掌 以后都不能抬头
这是华人狂妄自大的文化之一 万古不变
就这样 敌人变多朋友渐少 只因放不下当初的执著

或许我们都对他们有些偏见 谦虚这点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