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用华语沟通,小学读华小,中学选择独中,过后屁股痒去念国中,只为了要挣破头进入国立大学,考验考验自己的能耐。我是广东人,家母是客家人,我还勉强说得上半桶水的广东话和客家话。
我语文的熏陶,一直都围绕在母语,过去都认为国文和英文够吃就好。也因为这种心态,让我觉得很悲哀。我们华文不比中国人好,国文不比马来人佳,英文不比外国人棒。我们对于这三种语文的学习,都流于表面,蜻蜓点水,稍微深奥一点,就会抓破头脑了。
华文,大家都不爱念文言文,都是一些之乎者也。名句精华也没几句朗朗上口,成语故事也不怎么懂典故,更别说要把黄帝尧舜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倒背如流了。
国文,语法的运用其实最为简单,不过单字的多元化就很考阅读功力了。平时要说上几句peribahasa似乎有点夸张,谈起pantun和sajak也没多少人会欣赏,komponen sastera也拿了不少中学生的命。
英文,贵为国际语言,在马来西亚本土化成为Manglish了。grammar错了再错,vocabulary用来用去那几个字,literature的文法转来转去搞得团团转,讲起来加几个啊噢嘛咩叻收尾。
马来西亚的教育制度有几个较为普遍的选择;
一,送去华小和独中/华中,成品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民族先锋,其他语言的表达支支吾吾。
二,送去华小和国中/英校,马来文操几句,华文字写几个,大不了不考华文,免得不及格。
三,送去国小和国中/英校,俗称的香蕉人,英文和国文感觉起来比较厉害,说起来绑绑声。
在这种体制的下,有多少个马来西亚人深知:我们充其量被“掌握多种语言”优势的光鲜亮丽外表包装着,却只是虚有其表,多头不到岸?我相信不只是华社,印裔社群也面对这个隐忧。
虽然说语文的学习更多时候是靠个人的努力,也因为家庭成长背景而影响,但我希望教育部能助我们一把,事半功倍,制定长远有效的政策,而不是草草了事,数理英语化就把问题解决。我们要的不只是一种语言的表面学习和匍匐进步,而是三种语言真正达到“精通”的境界。我知道这样有点贪心和艰难,但宁愿抱着一份期待,也不要放弃这个想法。
我不知道什么语文最吃香,我只知道再这样下去,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最吃亏。
请不要让我们念了12年的书,才赫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
4 劲玉良言:
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下一代才有模可看.加油!
认同耶…我科科语文都是半桶水…
好强的一篇文章。
在大学和一些马来同胞交往。
发现他们所使用的马来语言。并非正统。
而是什么indon.kelantan的语音。
或许他们真的比我们好。
可是相比之下。就如我们会说谚语,成语。。。。或看文言文。。
但无论如何。。国内真是有些语言造诣相当高的人。
你的部落客 真的很有水准。
先生,你再说我吗?
有人说,华语是最难学的。
因为单单一个字就有很多个发音,轻声点的,不同的用法又不懂的音调。再来,不同的字却都有相同的发音。更重要的是,但从字眼上看,你绝对不能知道,这字怎么念。韩文,英文,马来文,个个都是可以拆除的,然后拼回去。
要学华语,我相信,比物理更难。
每次去到国外,别人问我会多少种语言,我就说咯,大家就觉得我们马来西亚人很厉害,能够一口说百语。自己有多少斤两,自己知。
Post a Comment